振兴乡村 温氏股份走出共建共享新道路
来源:金羊网
发布日期:2018-08-30
点击率:
建共享体系、促规模养殖、精准扶贫
5月24日,由人民日报社广东分社、经济日报广东记者站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东记者站、中央电视台广东记者站等主流媒体组成的采访团赴新兴采访“温氏模式”,了解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的新模式,如何有效整合农村资源推动乡村振兴建设,从而为各地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、可借鉴的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。
纳农民进产业链 共建共享体系
温氏股份在1983年开始创业, 三十多年来从中国农村实际出发,在行业中创造性地形成了紧密型“公司+农户(或家庭农场)”的温氏模式,将农民纳入到公司产业链条、共建共享体系之中,培育了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。2017年,公司营收556.57亿元,总资产490.4亿元,现在有5万多名员工,合作养户5.54万户。
如今,养猪业是温氏股份的主导产业之一,2017年上市商品肉猪1904万头,在全国排前列。温氏股份的另一个主导产业是养鸡业,黄羽鸡产量居全国第一,市场占率约20%。猪鸡销售收入占公司收入90%以上。
温氏有关负责人表示,依托特有的“公司+农户(或家庭农场)”产业模式,将农民朋友纳入到公司的产业链条、共建共享体系之中,让农民拥有稳固的产业基础和娴熟的劳动技能,长久劳动致富。
据介绍,温氏股份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拥有5.54万合作养殖农户,2017年支付委托养殖费用79.39亿元,户均收入14.33万元,极大提升了合作农民收入水平和其所在地区的整体农业水平。
在今年4月26日的全省乡村振兴会议上,也以温氏股份为例,提到了“龙头企业+农户”的创新发展模式,以及这种模式对乡村振兴建设、农村农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,值得借鉴推广。温氏股份推行的“公司+农户”模式在全国各地创造了可复制经验,全国各地都有学习借鉴,在壮大企业的同时,有效带动了千家万户发展。
强大经营主体 促进规模养殖
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产业振业的牛鼻子,包括农业龙头企业、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。温氏股份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整合了资金、技术、市场信息、生产材料等农民最为紧缺的生产要素,重新定义和构建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、生产体系、经营体系,帮助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。
据了解,温氏股份整体实力强、带动能力强、复制基因强、分享机制好,促进了中国养殖业由农民散养向适度规模养殖的转变过程。如今,温氏养鸡合作农户的平均饲养规模从2010年的7500只/批,提升到2017年的9460只/批,养猪合作农户平均饲养规模从2010年的320头/批,提升到2017年的550头/批。
与此同时,温氏股份培养合作农户成为懂技术、会管理、善经营、有文化的职业群体,成为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要职业的新型职业农民。
小规模家庭经营是农业的本源性制度。温氏引导农户适度规模经营,完善了与利益联结机制,公司承担市场风险,确保农户有相对稳定的收入。
在温氏股份的大本营新兴县,温氏股份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。新兴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通过“温氏+扶贫户”的模式,促进饲养技术落后、防疫制度不健全的分散养殖经营模式向现代化规模养殖场转化,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计划开设20个养殖小区,增加扶贫户收入,推动畜禽养殖转型升级。
当地提出,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,立足新兴原有基础,打好“温氏牌”,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大力发展高效特色生态现代农业,做实乡村振兴发展的产业支撑。
在新兴县建设的五条精品路线中,“现代农牧之旅”是其中重要的一条线路,该线路以温氏总部为起点,以南牧机械为切入点,以良洞、石头冲为载体,打造“现代农牧”精品线路。
投入1.35亿元多模式精准扶贫
结合“公司+农户(家庭农场)”模式,温氏股份利用公司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布局优势,创造性地推广了自建自营模式、承包模式、合股模式等多种精准扶贫模式。2017年,公司帮扶贫困人口8.48万人,帮扶范围遍及18个省份,其中大部分是西部经济落后地区。
温氏股份对精准扶贫的资金投入,包括设备设施投入、贫困人口工资、无息垫资、场地租金分红等。据统计,2017年,公司投入资金约1.35亿元,在全国范围内对接贫困人口84750人,其中部分在当年已达脱贫标准。温氏股份子公司覆盖多个西部经济落后省份,公司在东西协作扶贫方面下大功夫,全年在西部地区扶贫投入金额超8600万元。
据悉,温氏股份扶贫的总体目标是让合作贫困人口掌握专业的养殖技能,拥有养殖产业基础,最终达到彻底脱贫的目的,进而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。
温氏股份方面表示,将继续在精准扶贫领域发力,以政策为先导,以产业为依托,巩固扩大工作成果,继续落实东西扶贫协作。利用子公司在西部地区的产业布局,继续将当地贫困户纳入到公司的产业体系中来,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、经济社会发展;继续完善扶贫方式方法。依托“公司+农户(或家庭农场)”模式,巩固现有模式,探索新型模式,因户因人提出精准、有针对性的帮扶方案,让精准落到实处;继续巩固现有扶贫成果。加大对贫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,将其培养为新型职业农民;继续加强与已脱贫人口的合作,让其持续增收、不再返贫。(文/念民)
来源:新快报 2018年06月01日 版次:13 作者:念民